1280_splice-2007-1.jpg 

 

【人工進化】的起源 

 

1998年,文森佐納塔利推出的【異次元殺陣】大賣。當時他正準備籌拍新片,同時將1995年寫成的短片【Mutants】劇本交給製片史提夫侯本,後者認為這部片還未成氣候。翌年,這部短片劇本已經擴展成長片,名字改為現在的【人工進化】,也吸引了羅柏藍托斯(Robert Lantos)的興趣,他有意考慮將這個劇本當成他新創立的「Serendipity Point Films」的首部大作,後來卻選了【拿掃把的男人】。

 

本片的開拍計畫不斷被擱置,納塔利表示原因多半是因為創造卓恩一角需要的特效經費遠多過預算。2005年,侯本去造訪納塔利,兩人去爬有著「好萊塢」字樣的小丘,他們走到山頂時,納塔利脫口說,「我們何不來拍【人工進化】?」

 

「當時我還沒準備好要拍這部電影,」侯本說,「但是我很開心能有機會再跟文森佐合作。我們一起研究他和『Serendipity』的合約,認為就經費而言,這部電影的確有開拍機會。接著文森佐和編劇搭檔合作,在2006年寫出新版本,那個故事就像現代版的鐘樓怪人,但是很有深度,也捕捉到他原本想表達的精神。當時我們又請來另一個編劇道格泰勒,我也在當時正式決定加入。」

 

SPLICE_DAY22_3052_Touch2.1.jpg

 

結果一延再延反而是好事。「不同的是數位科技越來越精良。在2000年,要弄寬卓恩的眼睛可能曠日費時,因此當然也會貴得嚇死人,」侯本解釋。「而且這麼多年來,視覺效果也越來越逼真。」納塔利心目中的混種生物是要混合真人和電腦動畫,然而當時連「咕嚕」(【魔戒】中的革命性角色)都尚未出現,而且該角也完全用電腦動畫完成。然而當時的納塔利卻已經希望用更進步的方式詮釋卓恩。

 

納塔利也終於說服史提夫侯本擔任製片。「史提夫具備我拍電影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其中之一就是了解特效和新科技。我信任他,他就像是我大腦的另一半。他幫助我更腳踏實地,做出正確的抉擇,拍電影最講究的就是正確的選擇。他是很棒的盟友,」納塔利表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